从受助者到研究生:一场跨越多年的助学接力在蛇口延续
作者:钟华 发布时间:2025-07-29 10:39:30
[深圳讯] “这份录取通知书,属于所有托举过我的人。”7月28日,在深圳市游友教育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下称“游友公益”)的会议室里,刚收到广西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刘诗雨同学,将一束鲜花献给资助人代表赵琴女士。这场特殊的座谈会,见证了公益助学如何重塑两名蛇口学子的命运轨迹,更开启了深圳本土化教育帮扶的新探索。
刘诗雨的成长轨迹是游友公益“火炬助学”项目的缩影。早年父亲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和一大堆账单,这个租住在蛇口四海单身宿舍的母女家庭在好心人不断接济下,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业。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但是高昂的学费使外债高筑的母女俩一筹莫展。在热心的社区党委书记吴萍书记牵线下,游友公益机构伸出来援手,承担了大部分费用,加上品学兼优的刘诗雨靠自己坚强的毅力取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学校入了党,并顺利的考上了广西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考研前夜,赵琴阿姨发来16秒语音说‘你的人生不设限’,让我彻底放下了包袱。”刘诗雨展示的手机记录里,赵琴阿姨的通话记录超过1800分钟。
与刘诗雨同批受助的余乐华同学,如今大学毕业,正在照顾因患淋巴癌住院的母亲。“今年开始求职时,周堃理事长连夜帮我修改简历,还联系了行业导师。”ta提到的“成长陪伴机制”,正是游友公益的核心创新——要求资助人不仅提供资金,还需通过定期沟通参与受助者心智建设。
蛇口沿山社区党委书记吴萍在现场提出新构想:“能否将跨省助学经验转化为本土服务?例如为单亲家庭子女开设课后素质课堂。”她列举的一组数据引发深思:当前游友公益在深资助对象仅占总量12%,而南山区外来工子女中,约7%面临家庭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这一提议获得资深资助人党茸的积极响应:“我们计划组建‘深圳帮帮团’,重点对接本地特殊儿童需求。”据其介绍,首批20名资助人已预留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深圳困境学生的课外发展。
座谈会上播放的一段纪实影像,揭示了公益力量的深远影响:在贵州毕节威宁县——游友公益自2015年深耕的助学点,74名受助学生中60人考入大学,本科上线率达81%。更令人动容的是,首批受助学生陈启明毕业后返乡创办农业合作社,带动23户脱贫家庭增收。
“能多帮一个是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初心。”理事长周堃指着墙上的助学地图说。18年来,“火炬助学”项目已从江西安义扩展到全国26个助学点,累计资助1.6万名学生,发放善款3,300万元。今年将在深圳新增3个社区帮扶站,让公益温度触达更多‘家门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