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筑梦,井冈情深——深圳游友公益井冈山助学行纪实
作者:钟华 发布时间:2025-05-12 16:20:51
爱心筑梦,井冈情深
——深圳游友公益井冈山助学行纪实
五月的井冈山,杜鹃花开得正艳。在这片被革命鲜血浸染过的红土地上,一场关于爱与希望的接力正在悄然上演。2025年5月10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为层峦叠翠的井冈山披上金色的纱衣时,25名身着蓝色马甲的深圳游友公益志愿者已经整装待发。他们胸前的徽章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仿佛一颗颗跳动的爱心。
这是井冈山助学工作站成立以来首次独立开展的大规模困境儿童家访活动。在资深公益人肖建忠站长的带领下,这支由教师、企业白领、退休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将用一天时间分组走访47个困境学生家庭。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助学小礼物,更带着对教育公平的执着信念,准备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新时代的助学故事。
"大家注意,APP上的家访记录要实时上传,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出发前,李勇站长正在给志愿者们做最后的培训。这支队伍中,有连续十年参与助学活动的"老公益"卢学林校长,也有第一次参加家访的"新兵"张蕊兰。但此刻,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热忱。
山路蜿蜒,志愿者们分成六个小组向不同村落进发。副站长贺艳梅老师带领的小组要去的是最偏远的黄坳乡。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两个小时后,他们不得不下车步行。雨后的小路泥泞不堪,志愿者们的裤脚很快沾满了红泥,但这丝毫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
"看!那就是小芳家。"顺着当地学校老师指引的方向,一栋低矮的土坯房映入眼帘。斑驳的墙面上,"知识改变命运"的毛笔字依稀可辨。这是小芳父亲生前写下的,如今已成为这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庭最坚定的信念。
在井冈山市区的某个小区,另一组志愿者正循着地址寻找小巧玲的家。令人意外的是,导航最终停在了一处地下停车场。"3单元B2-17"——这个特殊的门牌号背后,是一个由停车位改造而成的"家"。
推开简易的木板门,15平米的空间被隔成三个区域:靠墙的双层床、简易的灶台,以及一张摆满书本的折叠桌。小巧玲和弟弟正在桌前写作业,母亲王女士局促地搓着手:"地方太小了,老师们将就坐。"
志愿者注意到,床头贴着整整一面墙的奖状,最上方是今年刚获得的"年级第五名"奖状。而床尾的纸箱里,整整齐齐码着几十本从旧书摊淘来的课外书。"孩子特别喜欢读书,"王女士眼里闪着泪光,"就是这里太吵了,晚上常有汽车鸣笛..."
谈话间,一辆汽车从门前驶过,刺鼻的尾气瞬间充满了狭小的空间。小巧玲却习以为常地关上窗户,转身为志愿者们沏上热茶。这个懂事的女孩不知道,此刻志愿者们的心里,正掀起怎样的波澜。
夕阳西下,最后一组志愿者回到了集合点。每个人的记录本上都写满了故事:父母残疾却成绩优异的小林、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小军、父亲早逝却坚持画画的小艺...这些故事将化作具体的帮扶方案,通过游友公益"火炬助学"项目持续跟进。
"十五年前,游友公益我们第一次来井冈山助学时,只资助了4个孩子。"老站长肖建忠翻看着家访照片,感慨万千,"现在我们的资助网络已经覆盖整个井冈山地区,累计帮助了600多名学生。"
在当晚的总结会上,新志愿者小张分享道:"今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扶贫先扶志'。那些孩子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
夜幕降临,井冈山的星空格外明亮。志愿者们围坐在民宿的院子里,细数这一天的感动。远处传来隐约的读书声,那是住校的孩子们在上晚自习。
"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来这个村。"李勇站长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在这个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都以月计的时代,这群人却坚持着最"原始"的助学方式——面对面、心贴心。因为他们深知,真正的教育帮扶不仅是物质的给予,更是心灵的陪伴。
回望这片红色的土地,蓝马甲们的身影已与青山融为一体。但爱的故事仍在继续:小巧玲将获得了游友公益的"一对一"助学资助,她的家庭也被随同志愿者家访的街道干部列入住房改善提升计划;小芳的下学期的学费会有着落……
正如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的:"我们翻山越岭,不是为了改变山的高度,而是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看到更远的风景。"在这条用爱心铺就的助学路上,深圳游友公益的蓝马甲们将继续前行,让"爱心筑梦,井冈情深"的动人旋律,永远回荡在井冈山的青山绿水之间。